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最近在锂硫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目前已经克服了锂硫固态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及规模化生产问题。

同时研究所也已经建立了一条关于锂硫固态电池的试验性生产线,致力于进一步深究锂硫电池的具体生产环节,从而为锂硫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

锂硫电池在诞生之初,就因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增加新能源汽车实际续航里程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过,经过研究发现,锂硫电池的硫正极有着穿梭效应、电子导电性能差、体积变化剧烈等缺点,阻碍了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

如今虽然中科院研究所在以上方面有所突破,但距离锂硫电池的工业化生产以及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不少专业人士则认为,锂硫电池的研究发展不应该完全由科研团队孤军奋战,电池企业也必须要参与进来。

锂硫电池为什么还不能普及?

1、电池仍然存在缺陷

最近几年虽然国内外的科研团队在锂硫电池领域都有着重大的研究突破,但当下这一类型的电池依旧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循环寿命短。

锂硫电池的放电产物有着高度的绝缘性且无法溶于电解液,只能沉积在导电骨架的表面,而当硫化锂脱离骨架后,又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变成硫化物,久而久之就会致使电池容量出现明显衰减,所以现在的锂硫电池寿命要短于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2、难以大规模生产

现阶段锂硫电池的研发还是由各大科研团队来负责,而实验室研究出来的锂硫电池又不一定能够大规模量产,因为电池的量产需要解决产品成本、工艺稳定性、产品合格率等多种问题。

科研团队在研究锂硫电池时其实并不会太过于在意这些问题,而电池企业又因为锂硫电池还不够成熟,且研发成本高,都不愿意去解决以上问题。

总的来说,现在锂硫电池研究其实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锂硫电池具有优越的性能和发展前景,但想要将理论变为现实产品,难度是非常大的,且在正式普及应用之前,也还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试验,因此短时间内锂硫电池还无法普及。